大學學歷泡沫化 --- 能力比學歷強﹗
在就業市場中﹐隱隱約約存在著一個選才上的迷思;
技職不如大學﹑私立不如國立﹑學士不如碩士﹖
事實是如此嗎﹖學歷的弱勢﹐是否真的是社會新鮮人的求職絆腳石﹖
又該如何從企業的角度﹐搬開個人求職路上的大石頭呢﹖
「我們現在幾乎不收書面履歷﹐假設某個主管只要“國立大學“或是“碩士“﹐電腦系統一下子就可以掃出符合條件的履歷﹐」宏碁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遊英基表示。
文化大學畢業的李同學或許就是一個因此而被掃地出門的例子。為了找工作﹐她考了托福﹑多益(TOEIC)測驗﹑上電腦補習班﹑還也考了一張 PageMaker 的證照﹐卻連一次面試的機會也沒有﹐在將近8個月的嘗試與挫敗後﹐她只好放棄﹐決定出國讀書。便利的徵才軟體只是幫兇﹐像細胞分裂般不斷增生的大學﹐才是真正的禍首。10年來﹐拜大專院校數量暴增3倍﹐91學年度的大學院校已高達139家。10年來大專院校畢業生人數也暴增16萬﹐預估今年的大學畢業生﹐將有三十多萬人﹐職場競爭相當激烈。
《CHEERS雜誌》延續歷年的傳統﹐針對《天下雜誌》1000大企業進行「企業最愛的大學生」問卷調查﹐調查內容包括今年企業的「人才招募計畫」﹑「兩岸人才比較」及「企業最愛的大學生﹑研究生」等調查。根據調查﹐今年臺灣的就業市場不像去年那般沈寂﹐景氣回轉﹐有60%的企業主﹐有招募社會新鮮人的計畫。
在調查中發現﹐有九成企業承認大學生的素質一年不如一年﹐應證了大學人數暴增的結果﹐品質並未相對提升。
學士﹑碩士命運大不同?
根據經建會今年初發表的《長期科技人力供需推估及因應對策》報告指出﹐這幾年來由於專科改制及學院升格﹐導致學士人力急速擴增。但是碩士卻炙手可熱。職場上的中級人力﹐已逐漸以學士為主要來源﹐高級人力則以碩士為核心來源。即使同是科技相關科系畢業生﹐未來4年內﹐學士將會供過於求﹐碩士人才卻是供不應求。
數據顯示﹐同樣是念資訊管理﹐大學畢業生每年將供過於求9千人以上﹐但碩士畢業生卻是處於供不應求的搶手狀態。過去﹐我們只知道冷門科系和熱門科系之間的天差地遠﹔而現在﹐就業或升學的選擇﹐卻能讓一個年輕人的命運大不相同。
《CHEERS雜誌》調查也有相同的結果。今年有41%的人資主管認為﹐當學士﹑碩士共同應徵同一職位﹐會優先考慮任用碩士﹐創連續3年調查的新高記錄﹐比例首度突破四成。顯示高等教育政策大幅放寬大學錄取率之後﹐在就業市場開始發酵﹐學士學歷成為新弱勢﹐除了供過於求﹐企業也無法認定「學士」就是擁有能力的人才。因為﹐明年大學錄取率將達110%﹐到時侯﹐每個高中生不論素質如何﹐都將有一張大學學歷。而當企業無法短時間從一缸子量多質差的大學生中﹐判斷出誰是人才﹐只好提高學歷門檻﹐造成臺灣大學畢業生不斷繼續追求學歷的惡性循環。
勤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王金山表示﹐「現在打混的大學生太多了﹐」王金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明﹐學校﹑成績雖然不是唯一的標準﹐「但至少代表對課業認真負責的態度﹐在專業能力上也有一定的水準。」
學士素質逐漸低落
許多人資也表示﹐一般的行政工作仍以學士為主﹐但像研發的專業工作﹐傾向用碩士畢業生。
遊英基也承認﹐因為考量用人素質﹐現在產業界的人力結構中﹐也傾向調高碩士比例。 遊英基表示﹐今年宏碁的人才調整計畫﹐就是大幅拉高碩士學歷的員工比例﹐至少會提高到20%。「以前我不會一直找碩士啊﹐因為學士就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了﹐」遊英基說﹐現在大學生的素質和5年前差了一大截﹐高科技業用人的碩士比例會愈來愈高﹐實在是因為學士素質逐漸低落。
以金融業為例﹐富邦銀行人力資源室資深經理陳建勳表示﹐以前負責收款經辦的櫃臺人員﹐都是用高中職畢業生﹐而現在﹐98%的櫃臺助理專員都是大專以上學歷﹐而且起薪也只是2萬6千元。若同樣是學商管財務﹐念到研究所就不一樣﹐陳建勳表示﹐一般來講﹐若是商管類研究所畢業﹐就有機會進入財務部門﹐薪水就是以4萬元起跳。
「真正需要專業的人才還是會找碩士畢業的﹐大學畢業生就要降格以求﹐」陳建勳認為﹐當愈來愈多碩士前來應徵﹐大學畢業生逐漸變成只能坐櫃臺或做業務﹐累積工作經驗﹑或者靠優異的表現﹐等待轉換部門或跳槽的機會。
遊英基也觀察到﹐以前徵業務助理﹑部門助理﹐找專科生就夠了﹐「現在都找大學的﹐他們也願意來做﹐因為他應徵別的工作都沒機會啊﹗」就連在實力導向的廣告業﹐知名廣告公司中﹐唯一願意招考新鮮人的臺灣電通﹐報考的門檻也是碩士。當企業用人的學歷標準不斷調高﹐對大學畢業生來說﹐就業與升學之間﹐再也不能像過去﹐單純地以興趣做選擇。
經驗取勝﹐學歷當參考
相對於碩士﹐大學學歷已經變得平庸不堪﹔國立大學﹐私立大學﹑技職體系的畢業生﹐彼此的差距並不大。企業選人是否在意學生的「血統」﹖問到企業是否會優先選擇國立﹑私立或技術學院的學生時﹐有六成四的企業回答三種學校都沒有差別﹐不會有誰輕誰重之別。
通常外商招募多半不拘科系或學士﹑碩士之別﹐像IBM(臺灣國際商業機器)HSBC(香港上海匯豐銀行)﹐臺灣 L’OREAL等公司都歡迎每位新鮮人。「只要對工作有 passion(熱情)﹑嗅覺靈敏﹐能掌握市場流行﹐你唸什麼科系不是重點﹐」臺灣 L’OREAL化妝品香水事業部總經理應達偉(David Ennes)在臺大徵才說明會上說道。連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都否定現今企業用人的迷思。他說﹐「過去臺積電應徵畢業新鮮人的時候﹐看學校成績是錯的﹐因為看現在四﹑五十歲的人﹐他們對公司的貢獻﹐和當初他們的成績﹐相關度不大﹐你怎樣訓練他比較重要。」
因此64%的企業人資主管表示﹐大學學歷不是錄取的保障﹐主要是以能力取勝。企業在評價哪一類的大學生﹐整體表現較佳時﹐三者各有優缺點﹐也各有擁護者。國立大學﹑私立大學﹑技職學院的學生成等比的差距﹐但私立及技職學院並非完全沒有機會。
國立大學生﹐專業強但抗壓性低
《CHEERS雜誌》再將國立﹑私立﹑技術學院學生的工作態度及能力區分調查﹐企業普遍認為﹐國立大學的學生在「專業知識」﹑「具國際觀及外語能力」﹑及「創新思考」等方面﹐表現較優異。喜歡徵用名校人才的企業觀點是﹐「念名校的有兩種人﹐一種比較聰明﹐一種比較認真﹐所以我們當然從裡面去挑人﹐」勤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王金山表示。
現在就連傳統產業中的汽車業﹐也愈來愈有錄用國立名校畢業生的傾向。「當然國立﹑私立的我們都會找來面談﹐可是可能是找8個臺大的﹑2個文化的﹐最後錄取的還是臺大的﹐你能說這是學歷導向?這也是能力導向啊﹐」一位汽車業人資主管如此分析。
「我們並沒有刻意的刷掉私立大學的學生﹐」寶僑家品(P&G)客戶發展業務部協理蘇永瞬本身就畢業於淡江大學﹐但他也觀察到﹐在目前高度競爭的就業市場﹐「私立大學進入面試階段的確比較少﹐而且愈來愈少。」但是﹐國立大學表現最差的工作態度與能力表現是﹐國立大學的學生「抗壓性」最低﹐其次「團隊合作」及「忠誠度」也不高。
在政大徵才博覽會上﹐某大金控人事處招募的主管就說﹐雖然自己也是臺大畢業﹐但他覺得臺大﹑政大的人有時不比私立學校的學生好用﹐「他們穩定性不高﹐做了一﹑兩年就凍未條﹐而且好高騖遠﹐不願做基層的工作。」更有企業認為﹐「國立大學學生會讀書﹐但對於人生經驗通常很弱﹐溫室裡的花朵沒有大開大闔的性格﹐通常最適合作會計師﹑律師﹑金融業等專業性職業﹐倒不適合衝鋒陷陣﹐開闢江山。」
私立大學生可塑性高
私立大學方面﹐他們在「學習意願強﹑可塑性高」﹑「具溝通協調能力」及「具表達能力」等﹐受企業肯定。
佳能企業管理部主任李吉森說﹐像佳能裏比較多私立學校的學生﹐如淡江﹑輔大的學生﹐表達能力及靈活度就比較高﹐不同於一般只會唸書的國立大學學生。
以技術學院的學生來說﹐他們的「忠誠度高﹐能配合公司發展規劃」﹑「能團隊合作」及「學習意願強﹑可塑性高」。臺灣恩益禧公司(NEC)人力資源部部長江朝輝用「勤能補拙」來形容技職的學生﹐因為技職教育的涵養過程﹐就是培育技術人才進入社會後能立刻上手﹐他們多半不像國立大學的學生﹐會計劃出國深造﹐反而會專心待在企業﹐並勤於職場學習的機會。
此外﹐企業認為﹐技術學院與私立大學學生﹐在「國際觀及外語能力」﹑「創新思考」方面的表現就比較差﹔而技術學院在「解決問題的能力」上也較弱。緯創資通行政暨人力資源處處長呂財裕認為﹐這是結構上的問題﹐技術學院學生程度比其它學校差﹐是因為學校現有環境及教學水準的影響。
學歷不是絕對成績
其實﹐許多知名企業的CEO也都沒有名校背景。像美商甲骨文(Oracle)總經理李紹唐沒有傲人的學歷﹐卻從小時候立下擔任外商總經理的目標﹐從淡江國貿系畢業後﹐他就特別針對外商投遞履歷。為了進入科技人才的「訓練所」-IBM﹐李紹唐從最基層的行政專員做起﹐負責進出品貿易。李紹唐既沒出國念書﹑也沒拿過碩士﹐就憑著積極的企圖心﹐一路升上IBM委外事業群總經理﹐3年前﹐應甲骨文之邀擔任總經理﹐如願完成他的夢想。
成大蟬聯7年企業最愛大學生
一如往年﹐成大已蟬聯第七年「企業最愛的大學生」寶座﹐綜合排名獲1000大企業青睞﹔臺大位居第二﹐依序排名為交大﹑清華﹑政大﹑臺北科技大學﹑臺灣科技大學﹑淡江大學﹑中原大學﹑逢甲大學(見表9)。
《CHEERS雜誌》特地列上7年來排名前15名學校的排名﹐拉長歷史時間來看﹐除了成大﹑臺大穩居第一﹑二名﹐第三名之後的起伏頗大﹐有些學校在企業心目中成長快速﹐有些學校逐漸掉落﹐值得學校深思。
就各行業別來看﹐服務業﹑高科技製造業﹑傳統製造業的第一名仍是成大。交大及清華位居高科技製造業第二﹑三名﹐也受企業喜愛。豐藝電子人事行政部經理陳錦鋒﹐覺得清大﹑交大理工學校背景的學生﹐有科技人的特質﹐對研發有興趣﹐能在企業中待的比較久﹐穩定性較高﹔而在金融業來說﹐企業最歡迎政大的學生。
雖然企業普遍認為學生素質下降﹐但IBM軟體事業群協理盧全一卻不以為意﹐「這考驗主管是否有慧眼識英雄的能力﹐好的人才還是能被發掘」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人力資源部副總裁陶尊芷也認為﹐現在的學生的素質不是不好﹐而是價值觀改變了﹐他們比較重視自我﹐不會為了工作替公司賣命﹐而能不能留的住人才﹐也變成公司的一項考驗。
沒理由責備e世代的人生觀
寶僑家品協理蘇永瞬認為﹐由於現在全球資訊流通快速﹐大學生對知識探索的領域更廣﹐也更瞭解﹑更能體會語言的重要性﹐所以他觀察到這幾年面試中遇到的優秀大學生﹐不論在社團經驗﹑外語能力﹑專業能力﹐都比以前的大學生更強。
「現在的六﹑七年級畢業生不見得是素質低落﹐而是對工作的期望有所不同﹐」蘇永瞬分析﹐對四﹑五年級的企業主管來說﹐若新鮮人不能忍受煎熬﹑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﹐就很容易被貼上好高騖遠﹑素質不佳的標籤﹐「這不是誰對﹑誰錯的問題﹐沒理由去責備這些e世代的工作觀和人生觀。」相反地﹐蘇永瞬鼓勵六﹑七年級新鮮人﹐工作觀的代溝可以留待時間來磨合﹐卻不必因此而誤認自己「素質低落」﹐因此喪失自信。
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也觀察﹐其實臺灣的七年級生﹐正是有始以來父母最有錢﹑社會最開放﹑電腦和資訊最普及的一代﹐「他們的條件絕對贏過我這一代﹐但看法卻很悲觀。」唯有有信心地看待自己﹐別人才會對你有信心﹐社會新鮮人。
出處﹕本文摘自 2003年CHEERS社會新鮮人求職專刊 作者/麥立心﹑蔡明珊
留言列表